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

忍辱的口訣是『隨時保持謙卑』


忍辱的口訣是『隨時保持謙卑』~十七世大寶法王教授《佛子行三十七頌》(27)3~5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BOXTb2Kd6c


■忍辱:無嗔、無慢,就是圓滿忍辱
27. 忍辱:
欲享福善諸佛子,應觀怨家如寶藏,
於諸眾生捨怨心,修安忍是佛子行。
談到「忍辱」,也有許多種分類,大概有三種,各有不同定義、釋義。

對於忍辱的許多不同定義,是出自於《中觀寶鬘論》,其中提到所謂「忍辱」就是「無嗔」。

我們如何能做到安忍?當一個人我慢越大時,嗔心越大,就難以忍辱,因此有一個忍辱口訣就是「隨時保持謙卑」,沒有我慢,自然就不會起嗔心,自然就容易忍辱。

忍辱真的非常重要,如果一個人缺乏忍辱,當他被傷害時就會想要報復、以牙還牙,就不可能想要利益他人,若不想利益他人,就無法進入大乘菩薩行持,因此如果要進入大乘菩薩修持,起步就要從「忍辱」開始,這是必須的修持。

很多人對於「忍辱」有一種誤解,覺得修忍辱就是要壓抑自己,但這是不正確的。忍辱並不是自我壓抑。

舉例來說,我們有時候會被別人說:「你都已經是佛教徒了,因此一定要做個好人。」因此好像在說:「那我怎麼還能生氣呢?」結果自己給自己很大的壓力,也會感到不好意思。其實這種說法、想法都是一種壓抑,這也是沒有用的,因為不可能有人因為說自己是大乘行者,然後就從此再也不生氣,就像簽一個約就想做到不生氣,這是不可能的。

換句話說,『忍辱是要慢慢培養的能力』,多去思維嗔心的過患,自然而然不需要依靠嗔心,知道沒有嗔心也可活得很好,這是需要觀察、要有勇氣,否則很多時候,我們皈依的是嗔恨之心,因為除了發脾氣,我們沒有其他辦法去回應衝突或不順心的狀況。

我們會容易動怒,就是因為我們一心皈依負面情緒,心中一點善的功德利益都沒有,心中很空虛,遇到這種狀況時,就像是抓住救生筏一樣,抓住了嗔心。
因此唯有不斷去觀察、去培養善的功德力,同時去思維嗔心的過患,如此才能做到「安忍」,〝不思維嗔心過患的忍辱,只會是一種壓抑〞。因此我們對「忍辱」要有正確的理解,不是掩蓋、逃避,而是要懂得放下。

我覺得有時候把氣發出來也好,首先覺知到自己生氣了,這是一個觀察情緒的好機會,不要掩蓋、逃避,而是去〝面對〞,不然總是一味逃避的話,這些累積的負面情緒反而會帶來更不好的結果。

在座有些人前天也去參加了不動佛灌頂,我當時也講到「忍辱」,部分和今天是有關連的。

就像本師釋迦牟尼佛有五百大願,不動佛也發了許多大願,其中一個是說「直到成佛前,不對任何一位眾生起嗔心」,我們也可以嘗試看看,一天當中不生氣,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沒試著去實踐過,或許真的去做時,會發現並不如想像中困難。其實我們都有潛力,但需要透過嘗試和挑戰,才會開發出來。

2018年法王噶瑪巴紐約「佛子行」課程_系列五之三
主講上師: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
時間:2018530日(三)上午10:30-12:30
地點:美國紐約河濱大教堂(The Riverside Church in the city of New York)
藏譯中:堪布羅卓丹傑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BOXTb2Kd6c